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刘文新: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做好茶产业

编辑:芯仙茗堂    2017-04-12

刘文新,信阳市浉河区文新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从2003年开始,刘文新先后与8000余户茶农签订农业产业化合同,共建规范化和集约化的名茶生产基地,茶农年收入最多达60万元。2008年,成立文新有机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园基地5万亩,带动3万多茶农脱贫致富,累计增收近10亿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文新常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的员工,也激励自己。

有思想比能吃苦更重要

1992年,信阳市政府举办“第一届中国信阳茶叶节”,同时专门投建幸福路茶叶市场,对外招租门面。 20岁的刘文新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第一个走进茶叶市场,用三年积攒的一万块钱,以每月五百元租金租了一间二十个平方房子。 “一年就是六千,我还要买柜台,还要展示一些东西,所以一弄就意味着是一万块钱,搞不好全部打光,亏掉。”对于当时很多中小茶商来说,摆地摊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因此,很多茶商都望而却步,不敢去尝试。“就是人的观念问题。”刘文新又补充说,“能吃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是要有思想”。刘文新相信思想可以使人看得更高更远,能使人在风险中看到商机。 “那时候我一看,这个门面确实可以,它是在一个商场内,在旁边茶市场第一家,每一个人都在街上走,这就叫地利。这么好的地理一定可以。最关键是我们的诚实经营、热情服务、茶叶质量好,再加上我们有茶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要求我们吸收的群体就不一样了,所以赚钱更容易一些。”当时,信阳茶业主要还是以茶业厂的方式存在。以茶庄为销售渠道方式,还是新鲜事物。茶庄开起来之后的刘文新,在事业上取得了质的变化。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客户质量,都开始成为信阳茶叶的一面旗帜。同时,刘文新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变化,一些有身份的人成了老顾客。到了1998年,他的茶庄还成为信阳市接待中央领导的场所。

在经营茶庄过程中,刘文新又敏锐地观察到市场对茶楼的需求。“1998年,信阳已经举办了7届信阳茶叶节,整个信阳竟然没有一家茶楼。”于是,刘文新决定开一家茶楼。999年选的地点,买的房子,2000年开始装修,9月28日开业。这是信阳第一家茶馆。现在,文新茶楼已经成为茶文化市场中的一面旗帜。这也是刘文新事业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使刘文新形成了一店(茶叶专卖店)一馆(茶艺馆)的营销模式,一边是茶叶专卖店,一边是是茶艺馆。

2000年之后,刘文新加大了扩展力度。按照一店一馆的模式,文新公司在郑州、南阳、洛阳、濮阳、平顶山、大连开设了一店一馆。

2010年9月23日,刘文新对《经济视点报》记者坦言:“我的成功有一定吃苦精神,更重要的一种思想和经营理念。”这个朴素的理念却常常被人忽视。刘文新却深有感触。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后,提出信阳要做红茶,名字叫“信阳红”。刘文新意识到商机来了。当天,他就安排主管广告策划的负责人第二天一早到北京注册了产品系列的“观红”“正红”两个商标。这时候,信阳政府和企业都还没有采取行动。接下来,刘文新开始策划、包装、宣传。于是就有了上文提到的陶瓷罐和宣传片。

2010年10月,由信阳政府主导的“信阳红风暴”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行推荐活动,信阳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上阵,誓言要让“信阳红”红茶“红动中国。在如此宏大的语境之下,信阳能把营销渠道铺向全国、把品牌形象推向全国的茶业企业曲指可数,而刘文新无疑做足了准备。作为信阳人的刘文新,在发言中表示,“持之以恒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是他最有感触的。

14岁辍学,17岁开始卖茶,刘文新说自己和文新茶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更将文新茶叶打造成为茶中的知名品牌,主要靠的是实干。“我是信阳人,信阳茶是信阳的特色农业,是我们的支柱产业,广大茶农靠茶而富,因茶而养民,我们因为有信阳毛尖而感到骄傲。”

信阳正在打造具有生态活力的生态经济先行区,刘文新认为,发展好茶产业,有益于刺激和拉动消费,让茶农走向真正的小康生活。“希望国家能从财政、金融、人才等多方支持茶旅游、生态游和休闲旅游等项目,让这个行业做大做强,为美丽中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