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

蔡晓芳:茶具的改进

编辑:芯仙茗堂    2017-04-05

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由无数次的不断尝试促就而成,坚持只是他对茶的热爱,信念让他能一生不抛弃的追随着。

源起---1974年,蔡晓芳在自己家中的瓦斯窑上烧制成了自己的第一只宝石红釉杯,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拿到古董街上寻求鉴赏,结果人们都很喜欢,“想要的人特别多,就此揭开了他的创作序幕”。蔡晓芳给我们慢悠悠地泡茶,他不擅长言辞,常常是憋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毕业于台北工专电机科后,1964年开始他接触瓷器制造,进入了瓷业工程人员训练班。从一开始,他就与一般的陶瓷家们仅仅重视造型和画技不同,特别注意釉料的配置和瓷土的研究。他女儿告诉我们,晓芳窑挑选瓷土和釉料,现在的范围是世界五大洲,绝对不局限于台湾和大陆。往往哪里有珍稀的矿产,她父亲就会去哪里。所以,像汝窑这种后世难以仿造成功的东西,因为她父亲会在釉料里放珍惜的矿物原料,所以获得成功。

坚持---蔡晓芳的女儿向我们介绍:“因为他自己也爱茶,知道使用中的关键点在哪里。他设计的公道杯,特别适合高温的茶汤,哪里要突出哪里要收缩。器形又很素雅,最开始也是汝窑的,慢慢各种单色釉的茶具都出来了,有乳黄、牙白、天青、定白还有铁斑,都是古代中国茶具的常用颜色。他喜欢钻研,一开始就是各种类型的瓷器都烧制,中国传统瓷器烧制是比较偏向于一种种类的,比如烧粉彩就是粉彩,青花就是青花,可是他爱好极其广泛,什么都要尝试,一直想打通各个体系,慢慢就接受台湾、香港各个古董店的定制。

 

执着---他女儿介绍,父亲就是那个阶段迷上“故宫”的。“他有一次神态过于投入,那个阶段,台北故宫没那么多本地人,只有日本人才对中国文明这么感兴趣,当时器物组的组长董依华忍不住上前询问,还以为他是日本人,问他到底在看什么。”知道他来意后,台北故宫破例做了一件事情:在保安监督下,红釉观音瓶从柜子里面拿出来,让他有机会直接面对。

成就与奉献---大千先生的书房陈设和使用的器物,都由他烧制。蔡晓芳的作品涵盖品种越来越繁杂,也开始接受来自国外的订单,日本的茶道道具、法国的咖啡餐具都开始尝试。最让他潜心的,还是台北故宫的订单,当时故宫有仿造大批的五代和宋元明清产品出国巡回展览,虽然他对此有一定基础,可是能够有一个进入库房,慢慢研究古器物和官窑瓷器的机会,对于他而言,还是求之不得。他仿汝窑的系列作品也诞生在这时候,汝窑自古以来就是难以仿制的,他在釉料和胎土上用了心思,所造的水仙盆,颇有几分类似。

 

从茶叶质量,到品茗环境再到泡茶手法,包括茶道具的审美层次的提高,台湾茶道一直处于整体的变动中,各部分互相刺激,最终成为今天的样子。台湾茶道给现在的中国茶道提供了一些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器具,例如闻香杯、分茶器等物。何健生说,这与台北故宫有很大关系,因为台北故宫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展览,所以一开始台湾制造的瓷杯等物起点就不低。“你做个瓷杯,别人会说,你这个怎么是死白?看看故宫的牙白,多么好看。”